Thursday, March 7, 2024

数码版的功课记录

每每谈起功课记录,相信老师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但说穿了,都是一个保护自己的记录,证明学生交功课的次数,免得日后产生任何误解,就有理说不清的情况出现。

        好久以前,有老师曾尝试使用谷歌表格记录学生提交作业,但最大缺陷就是:系统只是显示提交最多作业的孩子,没有提交的,要另外点名又麻烦,要是学生补交的话,又不能回去档案修改然后提交,确实很麻烦。

        所以,使用班级名单来记录功课提交,是很多老师自保的不二选择。

        然而,功课记录,是否就只是功课记录而已呢?每每在完成批改作业或练习后,老师们通常会在名单上记录有提交和没有提交的学生,作为下一堂课追功课或跟进的参考。一般上,最简便的操作就是:将班级名单影印出来后,依据课业的类别,然后每次批改后记录在案备用。

这样的记录不是不好,但这样的记录,有以下的问题

  1. 如果半途有学生加入或离开,名单就要进行修正。前后校对就要留意了。
  2. 如果同样的课业或练习,因为数量多的关系,被迫使用超过1张名单的话,那要前后对照,就有点困难了
  3. 在每份名单上,要在最上方的一行,先行记录练习的序号,每次记录前,都需要写上日期,否则也无法完整的自保。
所以,如果可以将以上的问题解决,还可以加上一些功能的话,老师们会不会考虑用更好的方法记录学生提交的课业呢?
  1. 无论学生半途离开或加入,只要从班级名单(一般都是班主任更新)或自己直接加入,即可完成。
  2. 如果在档案中,只需记录课业的种类(例如听写1,听写2,听写3,听写4)就可以自行记录这科目目前一共有4个练习次数和类别,在统计次数上,又免除了老师们统计的工作。
  3. 如果在档案中,可依据日期记录课业就可以知道批改或收取的频密度,在视察教学的处理中,会不会带来什么便利呢?老师们也可以坦然让人看见自己的批阅频密度。
  4. 如果只筛选学生姓名即可看见并进行各项数据的对比,如:学生提交或没提交和练习次数对比、学生提交或没提交和日期对比、学生提交或没提交和练习种类的对比
老师们会不会觉得太多东西要完成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当老师的心态:
  • 在某种程度上,要是没有任何学生有任何行为、心理或学习障碍的话,全部交上课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基本上,连名单记录也不必。
  • 使用名单记录课业提交是最方便的选择。
  • 使用名单记录学生提交课业次数,并不是健全教育制度的产物,而是老师们被迫自保的行动。
但,若果换位思考的话,又会有怎样的情况呢?
  • 反正都要记录,记录在名单也是记录,在线记录也是记录。两者没有什么差别啊。
  • 如果要记录在线档案,但又要前去拷贝和粘贴名单的话,又会不会很难呢?要是一直往下粘贴的话,究竟要多少行啊?(编者准备了3000行,要是班上有35个孩子的话,每个孩子可以记录85次的练习次数
  • 如果在线记录的话,会不会是拿石头自砸脚趾呢?例如,练习的次数多了,但批阅的次数少了,又会出现什么境况呢?(老师们一次过收取2到3次的练习然后批改也不是不常见的情况。但也不代表老师们偷工减料啊,毕竟有的功课或练习确实需要讨论和一起留意订正修改,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
Well, 说了又说,不如让大家看看一份相当有趣的假设吧
  • 假设有一班30人的学生,1年上课190天,就单单阅读一个科目的话,每天就完成一个练习的话,一年来就完成了:30 X 190 = 5700份/次练习。
  • 假设有一班30人的学生,1天上课4个科目,每个科目上课3天,一个学年在减去评估周或活动累积天数后还有有50个星期,那么练习的次数:30 X 150 (50星期X3天)X 4科目= 18000次的练习。当然,并不是每堂课都有练习啊,对不对?
这些看起来好像天文数字的课业和次数,不是很好的数据可以加以分析吗?
  • 孩子们的练习次数足够吗?
  • 老师们批阅次数和种类练习相符吗?
  • 什么科目的课业提交表现最好
  • 科目的提交以及老师的管理风格有什么关系
  • 什么科目的提交方式需要加强或进一步了解
  • 什么科目的练习种类最广泛
  • 什么科目的练习次数最多?什么科目的练习的次数最少
  • 科目与完成批阅/收取的日期的品密度是否相符
话不多说,这里就和大家共享一份数码版的功课记录,让大家玩味玩味。

重点介绍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记录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表格 样本即日起将透过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记录专页 传递。 特此告知 。(日后所有更新将在专页处理)            俗称rekod perkembangan murid (以前称为rekod transit)的东西。信息工艺TMK的部分,在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