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量化与质化学生学习
我们给予的功课,只不过仅仅是将学生应学习的技能量化而已(in a quantitative
matter),不但不能达至学生因为明白 ‘知不足而勤学’的道理,更不能激发学生本身对有关学科的兴趣。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就是兴趣!
学生们目前最大的学习障碍,就是不能够体验有关学习带来的乐趣。时间的流逝,让我们这些老一辈的对后现代的娱乐与资讯受宠若惊,根本不敢想象未来几十年将发生的变化。相对的,后现代的晚辈们都是在这些虚幻的环境中长大,因此我们不难发觉现代的人对于本身与他人关系的处理相对滑落。
当学生不能适应虚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学生就开始觉得枯燥的课本并不能够与虚幻的美感并驾齐驱。多媒体的普及更是学生学习的致命伤呢!
要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就应该在课室中逐渐将多媒体带来的效应逐步淡化,将我们的学生逐渐带到人本应有的层面里头。让学生们觉得本身并不是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过活,进一步体验与明白本身学习中的乐趣。
对于现代学科的繁重要求,我们只能够认为学生们本身就是这个体制的第一受害人,父母和教师将成为第二受害人,国家与社会将成为第三受害人。在每天面对永无止境的填鸭式学习方法,学生非但不能领会学习中的乐趣,更不能提升本身的水平应和有关教师的目标与要求。这样下去,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将开始滑落。
其二,我们学生的家长(教师本身也是家长啊)根本就不能够与时代发展的洪流比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已叫人透不过气了,更何况还得陪伴我们的孩子求学问?是的,我们都必须记得,“我们不仅仅在陪伴孩子求学,我们本身也在求学中”。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又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呢?
其三,倘若这种现象持续发生,那么我们的社会与国家将面对极大的挑战。无论是社会人格、心理、政治或经济方面都会因为我们的晚辈而被改变。重长而谈,我们这些老一辈的又该如何立足呢?
近年来,教材进行的转变十分明显;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弧度十分大,学习因此不是乐趣,而是苦难的开始。教育是重覆/无味地/无谓地灌输,还是因为兴趣的使然逐步摸索与探讨的过程?
后现代的晚辈因为玩物丧志,经常幻想自己能够豁免付出努力,却总是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这究竟是因为学生的态度问题,还是因为环境的转换?(what
is the cause of these reaction? Is it by nature or by nuture?)
我们不能够因为学生经常沉浸在娱乐式的生活中而要求学生改变自己适应教育。同样地,我们也很难改变自己适应更加富有寓意的教学。因此,兴趣的传达与感染成为教师们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之余如何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将一些意见列出:
我们经常听见以身作则,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教师们经常在办公室中以方言交谈就是最好的例子。试问学生又如何能够理解多说华语的重要呢?要改变,就要从自己开始。
倘若没有能力,找个同事,让大家一同成长。成为学生的典范!
身教胜于言教: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与其浪费时间多说废话,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责骂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处罚能够改变学生的天性吗?不。我绝对不会否认处罚的必要性,但是处罚并不是教育树人唯一管道。
程序/礼仪/习性的培养
学生就是最好的塑造材料。要塑造优等的学生,就要拥有优等的程序/礼仪/习性。这些习性能够随这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逐步严格地进行。要求学生能够明白这些能力的确能够为自己与身边的人物/事项带来转变。该玩耍的时候,就让我们尽情的玩耍吧;该求学的时候,就让我们尽心的求学吧!
适应环境、但是不向环境低头!
地方环境或许并不是我们理想的学习环境,但是并不意味我们就不能够适应有关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必须确定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改变环境,涉及的人力物力十分广泛,但是要适应环境,我们只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增加阅读的层面,提升心灵的成长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能够通过阅读,那么我们何患自己会因为孤陋寡闻而落在人后?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目标。别说学生,许多教师甚至根本不会进行高效阅读。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年轻教师经常互相传阅言情小说,试问这种现象能够提升教师的素质吗?或许,有关教师因为拥有出色的管理能力,但是这样的心态能够要求教育的改变吗?
对于学生,我们可不希望学生因为必须面对考试与评估才进行阅读。我们应该尽量要求学生发觉、发现,阅读并不是因为应付考试,而是提升本身与身边人物知识水平的一种方法。
即使人类仍然是底等生物,但是人类依然懂得利用书本将所累积的经验与知识流传百世。难道,这些努力就不值得我们珍惜吗?
放下面子,保留尊严
无论家长也好,教师也罢;我们实在没有必要经常将身份与尊严压迫我们的学生。与其学生因为厌恶我们的教学,倒不如让学生逐步体验教师美好的一面。当然,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任何心思讨好任何人。
尊严人人有,但是我们的尊严究竟是因为身边的人物/事件而拥有,仰或是因为我们的为人处事而获得钦佩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课题。拉高嗓子,长期责骂学生能够让他明白他自己必须为自己的教育负起一部分的责任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