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9, 2025

资源中心系统-中篇-谈流程

续上篇 《资源中心系统-前言》所言,今天我们尝试深入研究各种在资源中心发生的事情的流程。

每一所学校的孩子或老师,前去或离开资源中心前后都有一定的流程,这是每一个老师或学生需要遵守的,也是学校提供社会化体验的一个模式。

        今天,我们就将流程,依据顺序,逐项编写出来。看看怎样协助设计更好的资源中心系统,来,我们就从前去资源中心开始吧。一般上都是这样的:

  1. 学生列队抵达资源中心。老师或班长记录日期,班级和人数在记录簿中(但这也不是每一所学校的必要步骤)。
  2. 资源中心老师或资源中心管理员派发学生个人的资源中心卡给学生。
  3. 学生拿着借阅卡准备归还借阅的图书。
  4. 资源中心管理员扫描学生卡(确认是学生的,先登记在系统中),再扫描学生归还的书本(登记在系统中为归还,进而检查是否逾期或需要罚款之类的)。
  5. 学生领着自己的借阅卡,离开柜台,浏览要借阅的书籍。
  6. 学生回去柜台,递上借阅卡。
  7. 资源中心管理员扫描借阅卡(登记系统中有学生要借书了),然后扫描学生要借阅的书本(记录在系统中有书本被借出去了,库存少了一本)。收下学生借阅卡(一般都不让学生带回家的,一张借阅卡可使用6年呢,每年依据班级名单更新整理即可)。
  8. 学生列队,然后离开。
以上是常见的情况。以上传统的使用资源中心的流程,产生了以下问题:
  1. 人手填写的到访记录,影响了人流自动统计。这是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理应可自动化处理
  2. 资源中心管理员(也是学生)自由阅览书本减少了。别以为资源中心管理员就能随时前去资源中心。没有多少学校有这样的便利。老师们见到的话,第一句话就是:你在这里做什么,对不对?除非,资源中心老师另做安排,那也另当别论。
  3. 在柜台的电脑,一般也是安装借阅/归还系统的电脑,里面的数据,到最后也是要整合的。除非系统有能力在一部主机内,然后透过两个或更多的荧幕,接收扫描处理借阅或归还程序。换句话说,柜台的电脑是借阅或归还的关键。但更头痛的是,这些数据,最后又是资源中心老师整合吗?还是要求助电脑公司技术人员前来(=费时费钱)呢?
  4. 资源中心老师忙着监管资源中心管理员,生怕学生出错,无法顺利完成。换句话说,要替换资源中心老师,新人需费时熟悉借阅系统。因为无法降低使用门槛,给承接的时间的影响,理应减到最低
  5. 无法看见学生借阅的记录:系统都是安装在资源中心,要看见记录,就得前去资源中心。资源中心老师缺席=什么都没有。
  6. 资源中心系统,一般有独自的储存书目资料功能。主要是将书目资料储存起来,但因为软件是电脑公司的,资源中心老师变成了电脑公司的资料输入员,资源中心老师也因为软件的限制,被困在资源中心内,成为孤独的灵魂。
  7. 外人无法看见:如果我是父母,我无法看见孩子曾借阅的书籍。如果我是管理层,我无法看见资源中心的库存或数据。如果我是负责官员,我也必须要亲自到现场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这不是云端时代应该出现的现象。
要是,有这样的转变呢?
  1. 教师每天早上到校后,开启资源中心借阅表格备用(手机开启都可以啦)
  2. 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前去也好,在表格中填写日期(其实日期可免啦,自动记录就好)和人数,然后进入资源中心。
  3. 学生坐电脑、平板、手机面前。
  4. 资源中心管理员1和2协助启用借阅/还书系统表格。
  5. 学生输入目的(借书/还书),扫描或点选或输入班级、名字、性别种族,以及书的状态(要确认书本借用或归还的状态),提交表格。
  6. 学生将归还的书本放在指定书架上。资源中心管理员2和3检查归还的书籍是否需要休整。若需要修整,另外安放。若不需要修整,准备归还书架,方便下一人借阅。
  7. 学生离开,继续浏览。
  8. 学生找到要借阅的书本。
  9. 在电脑、平板或手机面前,资源中心管理员协助或监督下,完成填写表格(扫描、点选或输入班级、姓名、性别、种族,借阅书本的ISBN编号)
  10. 学生可离开或准备列队或可以开始处理阅读报告了
这样的流程转变,带来了什么好处?
  1. 表格可以随时关闭和开启。放学后就关闭,解决校外人士的困扰。到校就开启备用。
  2. 自动化的人流的记录和统计。一部平板或老旧电脑+网络就解决了。(没有网络的话,一个简单的EXCEL档案就好)
  3. 想借阅或归还书籍的学生,亲身体会到借阅和归还书籍的过程的体验。在表格中的设计:书本状态,也考验学生品格与责任感(因为都会被资源中心管理员3和4查到啊)
  4. 资源中心管理员不再只是低头扫描输入而已。彼此有更好的互动,指导。
  5. 每个班级就有好几个资源中心管理员了。然而,即便是SKM,也不是问题,因为系统设计以简化以及可以个人处理为主,所以完全不是问题。
  6. 资源中心老师有更多时间可以进行活动,例如介绍新书、解答疑问,或者进行师生互动等。
  7. 所有的借阅和归还数据,因为是云端处理。换句话说,资源中心老师再也不必被困在资源中心了。
  8. 资源中心老师或资源中心管理员,可以在系统的后台,继续更新书目列表,不必因为系统在登记借书或还书而暂停。
然而,任何有经验的资源中心老师,都会提醒:上面谈的,仅仅是学生列队前来和离开资源中心的流程。还有接收书本的准备工作呢?嘿嘿,当然,让我们来看看接收书本后的一般流程,然后再看看改变后的流程吧:
  1. 接收书本。
  2. 分类后粘上贴纸,或粘上贴纸后分类。
  3. 包装书本。(可多人同时或不同时进行)
  4. 将书本资料:ISBN编号、出版社、出版年份、页数、源自(添购还是捐赠等)输入管理系统中。
  5. 资源中心管理员(学生)帮忙上架,准备让学生借阅。
这流程,传统的方式就是:资源中心老师或资源中心管理员(学生)都被绑住在资源中心处理。而且,要命的是:很多时候系统并不允许在多部电脑同时运行。也就是说,新书上架的速度,取决于:新书输入的速度。
        那系统的建议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1. 接收书本。
  2. 分类后粘贴贴纸或粘贴贴纸后分类(贴纸的功能一般是能不能借阅的主要提醒而已啦)
  3. 包装书本。(可多人同时或不同时进行)
  4. 在云端版(后台中)单独或多人输入书本资料ISBN编号、出版社、出版年份、页数、源自(添购还是捐赠等)等资料。(若要学生帮忙输入资料,建议准备谷歌表格界面)
  5. 将整理好的ISBN编号,更新在借阅表格的谷歌编号中即可。
  6. 资源中心管理员准备上架,供学生借阅。
这改变,最大的便利在于:资源中心老师和资源中心管理员,都可在不同地点,不同电脑,不同器材上,直接更新资源中心的书目资料。每一个人所作的每一个动作,都自动记录在谷歌表格/ Google Sheet中,简化了很多的记录和跟进工作。
        换句话说,资源中中心管理员有了甜头(可以将新书带回去看看或整理=提升成就或满足感),资源中心老师不必被困在资源中心而与办公室老师脱节。(谁不喜欢偶尔聊聊八卦,开心一下呢?)但更重要的是,新书上架的时间将可以大大缩短,完成输入前后,唯一要处理的就是资源中心管理员的培训:能不能正确把书上架在对的地方方便学生借阅

想透过视觉化了解流程与改变的对比?点击这里即可浏览《资源中心流程与系统页面功能表》

看见了流程的改变,那这系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留到下一遍,也是最后一篇才来讨论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重点介绍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记录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表格 样本即日起将透过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记录专页 传递。 特此告知 。(日后所有更新将在专页处理)            俗称rekod perkembangan murid (以前称为rekod transit)的东西。信息工艺TMK的部分,在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