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码转型和企业数码转型有所不同,但当中涉及的元素,是有共同点的。
数码转型的第一个关键是人,第二个关键是技术,第三个关键是数据Data。
如何让人,透过科技,将不同的数据衔接协同,对事情/学生、工作有一个360度的认知,是学校数码转型的重点。
要做到学校数码转型,就要有几个先决条件。而这些先决条件,并不单纯的局限在资金的多寡。
首先,学校上下要清楚技术对学校的深远影响。数码与技术的迅速转变与其复杂性是决策团队在管理上的痛点。如果没有清洗的发展蓝图,营运上难以透过科技,提升优势释放各种捆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枷锁。决策人不需要了解技术,而是要了解含义,结合策略,节省成本,提高营运效率。
决策团队可从三个方面评估技术价值:规模、科技、概括。
规模:数码转型涉及到什么层面?教职员?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层面?
科技:使用什么科技?入门和应用水平高低?障碍高低?
概括:时间上,需要多久时间成形?看见的效果和转变是什么?
当然,学校数码转型并不能就此停留。必然要处理的还有:数字分析与技术回报率、拓展数码人才、了解数码化的威胁等其他“看不见”的事情。
一般上,数字转型有分类成3部曲:
1. 信息数字化 (Digitisation)– 它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存在或存储形式、使之能够被计算机处理。 例如:将纸质文件扫描为电子文件 ;将经营数据存储为电子数据。
2. 工具数字化 (Digitalisation)– 将销售和运营过程数字化。 例如:设立互联网电商 ; 电子付款。但学校没有销售啊。
3. 数字化转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改变现有商业模式、消费模式, 利用软件工具和软件技术,赋能业务以获得创新能力。例如: 区块链;共享经济。可是学校不是商场啊。
所以,学校各阶层应该先问问自己“我的学校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针对这个回答,再来决定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什么类型的数据等等,最后才落足到“我的团队需要什么数字技术来有效的处理数据”。
任何学校的数码转型计划,必须先从校内的网络开始。剔除老旧系统的依赖,是学校数码转型的第一步。但这类的转型,并非每次都需要庞大的资金开始。从一个小小的转变(云端版的班级名单),也是一个卑微但伟大的目标。
然而,无可否认的就是:学校数码转型,面对最大的阻碍,往往不是资金的来源而已,而是来自内外的人的影响。是的,最大的阻碍,都是来自人。学校层面的话:来自领导(校长、副校长)、老师们、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以及校内外各阶层人士(为什么要这样转变了?一直以来不是好好的吗?)
此外,在培训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数码转型计划也带来不少危机:胡乱下载软件、胡乱点击链接、胡乱开启电邮、权限设定模糊、以及随意共享数据,都是学校数码转型下要留意的部分(当然,除了教职员和学生、学生家长资料外,学校一般都没有什么其他太有价值的数据了)。然而,这不意味着学校数码转型计划就此豁免于各种数码威胁。相对的,在大量使用流动器材的现今社会,学校上下都要学习善用手中的器材也是数码转型的其中一个重大部分。
学校数码转型计划,并不是将所有老师和教职员转变成为数码或网络专家。然而,有效的数码转型计划,意味着学校教职员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有效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毕竟,在校24小时也不代表是最卓越的老师,未能出现在学校的职员,也不一定是无能的职员。
我们试试换个角度看。很多学校现有的工作结构,或许仍然停留在学校电脑中。离开学校=失去工作电脑和档案=无法进行。留意一些学校客制化的系统。那些系统几乎都是多年前留下的设计。是依据学校内部需要而建立的系统。
笔者无意评论那些系统,无可否认,那些系统当年确实解决了很多那些学校的需要。但在现代的情况来看,那些系统也将老师们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绑定了。学校几乎真的成为了老师们的第二个家!这还符合当代的需要吗?
当学校还有很多资深老师的时候,或许还勉强可以。但随着时间推移,迎来的几乎都是数码原住民的话,这些系统,注定未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当这些数码原住民前来学校工作的时候,相信他们都可能怀疑人生:学校/教育领域怎么还停留在那个N年前的世纪?
说了那么多,那要从何开始?
就从了解什么云端作业(又成为云端工作)开始。云端作业和流动作业(流动工作)有少许不同。云端作业意味着,学校要处理的事项,都可以透过网络科技,在云端里完成。而流动作业代表着,学校教职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完成工作。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冲突的。因为彼此需要彼此成就。
除此之外, 学校上下也需要了解到什么是公共云端,什么是私有云端。公共云端是公开性质的,例如谷歌云端,阿里巴巴云端,亚马逊云端等云端服务。这些都是公开的(当然是需要登入户口借此区别用户啦)。至于私有云端,就是以往我们称为档案伺服器file server,仅可在校内运作,外人无法透过网络登入的云端了。有点类似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但LAN其实只是技术而已。私有云端的最佳例子就是NAS。有了NAS=任何校内人士可以透过网络,随时登入学校的NAS,处理、提取阅览NAS里面的档案。但NAS当然有NAS的管理与要求,所以个人方面,真的不建议往这个方向前进。(不必浪费时间、资金和精神打理NAS)。
进一步的讨论,就要了解,学校有没有什么软件、服务是需要转型的?
学校常见的软件,如文字软件,数据软件,是否可以转型呢?学校使用的通告,是否可以转型呢?一些已安装在陈旧电脑上的软件,是否可以/需要更新呢?在斟酌云端版的软件,以及离线版的软件,学校决策人要如何决策,是智慧的考研。
再来就是学校转型的平台。学校要在哪里转型?网页吗?部落格吗?社媒吗?这些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转型的成败。
最后也要考量,学校进行数码转型期间、之后,所需要涉及的器材以及保养的事项,是否在预算之内。倘若无法有效处理的话(例如NAS以及户外无线宽频天线),个人建议尽可能将硬体器材的需要减低即可。
但是,由于许多学校过于追求标准化,“千人一面”“千校一面”成了现代学校难以克服的天然缺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老师们早已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的学习需求,“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有人讲:“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毫无疑问,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学校教育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有什么样的校园,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远比预想大得多。传统校园阶段,“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基本就构成了校园环境的主体,教科书、练习册等纸质媒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每间教室摆满整整齐齐的桌椅,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这种场景与工厂车间非常相似,目的就是满足标准化教学的需要。
在数字校园,即校园网络接入全覆盖,多媒体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等软硬件配置逐步到位,各类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媒介不仅有纸质媒介,还有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专题网站等数字媒介。网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取得规模性突破,让“一块屏幕改变命运”“人人都能上名校”成为可能。
然而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具有三大优势(这个是数码校园后的结果):一是智能感知,依托智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对校园环境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师生需求对软硬件设施进行自动调节,保障校园系统绿色高效运行;二是数据驱动,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深度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以此实施学习者特征识别、趋势研判分析及教育教学改进;三是精准服务,依托认知计算、云服务等技术,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实现各项业务线上全流程办理,为师生提供精准个性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尽管智慧校园催生了教学、管理、服务新形态,更加贴近师生需求,但这些探索仍然无法突破“工业化教育”的框架,更多是技术支持下教育的局部改善。
当前,从智慧校园迈向未来学校,成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与其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对象是师生,不是简单的生物体或机器,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上。
复杂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数字化不能追求简单复制,必须保持足够的开放度、弹性化和人文性。
多样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数字化不能追求统一标准,必须提供丰富多元选择和灵活弹性机制。
动态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数字化不能追求短期效率,必须着眼长远,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在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学校通常会强调科技赋能、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等元素,核心是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赋能作用;在未来学校发展阶段,学校通常会强调协同融合、跨界创新、价值赋能等元素,数字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充分彰显,并进一步呈现出“技术隐身、教育崛起”的新态势。
学校关注重点从技术应用变成育人创新,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方面力量,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高质量教育需求。可以说,未来学校是教育形态的整体重构和系统变革,是“工业化教育”转向“智慧型教育”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是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迈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提出,要创造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新技能为导向(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办学创新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模式,包括灵活设计课程、多元评估方式、促进教师成长、密切社会合作等。经合组织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四大教育图景,包括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无边界学习。其中,“学校教育扩展”是指正规教育的参与率继续扩大,尽管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强,但学校的结构和过程仍然存在。“教育外包”是指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传统的学校体系被打破。“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是指多样化教育和实验成为常态,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以此开展灵活学习和社会创新。“无边界学习”是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由此可见,未来学校要把数字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要素和变革因子,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流程再造、课程体系重构、评价方式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学校教育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
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校园围墙,把社会中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实现学校教育场景与网络学习场景、社会实践场景的有机结合,跨越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形成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校内校外贯通衔接的良好生态,让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平台。
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灵活设置课程主题和学习计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开展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使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让学习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
三是管理服务智能精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育业务流程,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各类学习成果的数字认证和自由转换,全面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 究竟可以怎么帮到老师们和孩子们?
- 如何让学校数码转型,称为解放老师和孩子的便利而不是枷锁?
参阅文件/改编自:
- 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30527/supplement/4703979
- https://www.themonsterschool.com/c-level-role-in-digitisation/
- https://www.exabytes.my/blog/are-you-on-the-right-path-for-digital-transformation-mandarin/
- https://www.business.maxis.com.my/en/spark/insights/why-digital-transformation-must-begin-with-your-network/
- https://www.business.maxis.com.my/en/spark/insights/employee-negligence-the-greatest-mobile-threat-is-sitting-in-your-office/
- https://www.business.maxis.com.my/en/spark/testimonials/ensuring-business-continuity-how-to-set-up-an-effective-remote-work-programme/
- https://www.edu.cn/xxh/focus/li_lun_yj/202308/t20230828_2458333.s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