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8, 2025

数码校园-概念与理论概括-先了解,再转型

数码转型,不是停留在科技的运用。举例,老师们运用科技器材进行教学,和老师们可以在任何地点透过云端工作,前者是运用科技,后者是不管老师身处何地,任何时候都可以完成工作。




学校数码转型和企业数码转型有所不同,但当中涉及的元素,是有共同点的。

数码转型的第一个关键是人,第二个关键是技术,第三个关键是数据Data。

如何让人,透过科技,将不同的数据衔接协同,对事情/学生、工作有一个360度的认知,是学校数码转型的重点。

要做到学校数码转型,就要有几个先决条件。而这些先决条件,并不单纯的局限在资金的多寡。

首先,学校上下要清楚技术对学校的深远影响。数码与技术的迅速转变与其复杂性是决策团队在管理上的痛点。如果没有清洗的发展蓝图,营运上难以透过科技,提升优势释放各种捆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枷锁。决策人不需要了解技术,而是要了解含义,结合策略,节省成本,提高营运效率。

决策团队可从三个方面评估技术价值:规模、科技、概括。

规模:数码转型涉及到什么层面?教职员?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层面?

科技:使用什么科技?入门和应用水平高低?障碍高低?

概括:时间上,需要多久时间成形?看见的效果和转变是什么?

当然,学校数码转型并不能就此停留。必然要处理的还有:数字分析与技术回报率、拓展数码人才、了解数码化的威胁等其他“看不见”的事情。
一般上,数字转型有分类成3部曲:
1. 信息数字化 (Digitisation)– 它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存在或存储形式、使之能够被计算机处理。 例如:将纸质文件扫描为电子文件 ;将经营数据存储为电子数据。

2. 工具数字化 (Digitalisation)– 将销售和运营过程数字化。 例如:设立互联网电商 ; 电子付款。但学校没有销售啊。

3. 数字化转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改变现有商业模式、消费模式, 利用软件工具和软件技术,赋能业务以获得创新能力。例如: 区块链;共享经济。可是学校不是商场啊。

        所以,学校各阶层应该先问问自己“我的学校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针对这个回答,再来决定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什么类型的数据等等,最后才落足到“我的团队需要什么数字技术来有效的处理数据”。

        任何学校的数码转型计划,必须先从校内的网络开始。剔除老旧系统的依赖,是学校数码转型的第一步。但这类的转型,并非每次都需要庞大的资金开始。从一个小小的转变(云端版的班级名单),也是一个卑微但伟大的目标。

        然而,无可否认的就是:学校数码转型,面对最大的阻碍,往往不是资金的来源而已,而是来自内外的人的影响。是的,最大的阻碍,都是来自人。学校层面的话:来自领导(校长、副校长)、老师们、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以及校内外各阶层人士(为什么要这样转变了?一直以来不是好好的吗?)
        
        此外,在培训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数码转型计划也带来不少危机:胡乱下载软件、胡乱点击链接、胡乱开启电邮、权限设定模糊、以及随意共享数据,都是学校数码转型下要留意的部分(当然,除了教职员和学生、学生家长资料外,学校一般都没有什么其他太有价值的数据了)。然而,这不意味着学校数码转型计划就此豁免于各种数码威胁。相对的,在大量使用流动器材的现今社会,学校上下都要学习善用手中的器材也是数码转型的其中一个重大部分。
        
        学校数码转型计划,并不是将所有老师和教职员转变成为数码或网络专家。然而,有效的数码转型计划,意味着学校教职员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有效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毕竟,在校24小时也不代表是最卓越的老师,未能出现在学校的职员,也不一定是无能的职员。
        我们试试换个角度看。很多学校现有的工作结构,或许仍然停留在学校电脑中。离开学校=失去工作电脑和档案=无法进行。留意一些学校客制化的系统。那些系统几乎都是多年前留下的设计。是依据学校内部需要而建立的系统。
        
        笔者无意评论那些系统,无可否认,那些系统当年确实解决了很多那些学校的需要。但在现代的情况来看,那些系统也将老师们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绑定了。学校几乎真的成为了老师们的第二个家!这还符合当代的需要吗?
        
        当学校还有很多资深老师的时候,或许还勉强可以。但随着时间推移,迎来的几乎都是数码原住民的话,这些系统,注定未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当这些数码原住民前来学校工作的时候,相信他们都可能怀疑人生:学校/教育领域怎么还停留在那个N年前的世纪?
        
        说了那么多,那要从何开始?
        
        就从了解什么云端作业(又成为云端工作)开始。云端作业和流动作业(流动工作)有少许不同。云端作业意味着,学校要处理的事项,都可以透过网络科技,在云端里完成。而流动作业代表着,学校教职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完成工作。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冲突的。因为彼此需要彼此成就。
        除此之外, 学校上下也需要了解到什么是公共云端,什么是私有云端。公共云端是公开性质的,例如谷歌云端,阿里巴巴云端,亚马逊云端等云端服务。这些都是公开的(当然是需要登入户口借此区别用户啦)。至于私有云端,就是以往我们称为档案伺服器file server,仅可在校内运作,外人无法透过网络登入的云端了。有点类似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但LAN其实只是技术而已。私有云端的最佳例子就是NAS。有了NAS=任何校内人士可以透过网络,随时登入学校的NAS,处理、提取阅览NAS里面的档案。但NAS当然有NAS的管理与要求,所以个人方面,真的不建议往这个方向前进。(不必浪费时间、资金和精神打理NAS)。
        进一步的讨论,就要了解,学校有没有什么软件、服务是需要转型的?
        学校常见的软件,如文字软件,数据软件,是否可以转型呢?学校使用的通告,是否可以转型呢?一些已安装在陈旧电脑上的软件,是否可以/需要更新呢?在斟酌云端版的软件,以及离线版的软件,学校决策人要如何决策,是智慧的考研。
        再来就是学校转型的平台。学校要在哪里转型?网页吗?部落格吗?社媒吗?这些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转型的成败。
        最后也要考量,学校进行数码转型期间、之后,所需要涉及的器材以及保养的事项,是否在预算之内。倘若无法有效处理的话(例如NAS以及户外无线宽频天线),个人建议尽可能将硬体器材的需要减低即可。 
  但是,由于许多学校过于追求标准化,“千人一面”“千校一面”成了现代学校难以克服的天然缺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老师们早已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的学习需求,“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有人讲:“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毫无疑问,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学校教育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有什么样的校园,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远比预想大得多。传统校园阶段,“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基本就构成了校园环境的主体,教科书、练习册等纸质媒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每间教室摆满整整齐齐的桌椅,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这种场景与工厂车间非常相似,目的就是满足标准化教学的需要。
   在数字校园,即校园网络接入全覆盖,多媒体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等软硬件配置逐步到位,各类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媒介不仅有纸质媒介,还有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专题网站等数字媒介。网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取得规模性突破,让“一块屏幕改变命运”“人人都能上名校”成为可能。
     然而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具有三大优势(这个是数码校园后的结果):一是智能感知,依托智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对校园环境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师生需求对软硬件设施进行自动调节,保障校园系统绿色高效运行;二是数据驱动,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深度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以此实施学习者特征识别、趋势研判分析及教育教学改进;三是精准服务,依托认知计算、云服务等技术,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实现各项业务线上全流程办理,为师生提供精准个性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尽管智慧校园催生了教学、管理、服务新形态,更加贴近师生需求,但这些探索仍然无法突破“工业化教育”的框架,更多是技术支持下教育的局部改善。
   当前,从智慧校园迈向未来学校,成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与其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对象是师生,不是简单的生物体或机器,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上。
        复杂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数字化不能追求简单复制,必须保持足够的开放度、弹性化和人文性。
        多样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数字化不能追求统一标准,必须提供丰富多元选择和灵活弹性机制。
        动态性,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数字化不能追求短期效率,必须着眼长远,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在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学校通常会强调科技赋能、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等元素,核心是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赋能作用;在未来学校发展阶段,学校通常会强调协同融合、跨界创新、价值赋能等元素,数字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充分彰显,并进一步呈现出“技术隐身、教育崛起”的新态势。
        学校关注重点从技术应用变成育人创新,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方面力量,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高质量教育需求。可以说,未来学校是教育形态的整体重构和系统变革,是“工业化教育”转向“智慧型教育”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是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迈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提出,要创造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新技能为导向(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办学创新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模式,包括灵活设计课程、多元评估方式、促进教师成长、密切社会合作等。经合组织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四大教育图景,包括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无边界学习。其中,“学校教育扩展”是指正规教育的参与率继续扩大,尽管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强,但学校的结构和过程仍然存在。“教育外包”是指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传统的学校体系被打破。“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是指多样化教育和实验成为常态,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以此开展灵活学习和社会创新。“无边界学习”是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由此可见,未来学校要把数字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要素和变革因子,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流程再造、课程体系重构、评价方式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学校教育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
        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校园围墙,把社会中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实现学校教育场景与网络学习场景、社会实践场景的有机结合,跨越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形成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校内校外贯通衔接的良好生态,让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平台。
        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灵活设置课程主题和学习计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开展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使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让学习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
        三是管理服务智能精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育业务流程,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各类学习成果的数字认证和自由转换,全面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看了那么多,希望大家对数码校园有了明确的概念后,我们再深思:
  • 究竟可以怎么帮到老师们和孩子们?
  • 如何让学校数码转型,称为解放老师和孩子的便利而不是枷锁?

Friday, February 7, 2025

离线ABC PBD表格带来的效果

倘若真的可以顺利完成校内离线的ABC PBD表格的话,它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1. 所有的Ketua Panitia不必另外填写自己的C表格了。
  2. 所有的Ketua Panitia专注处理B表格即可。
  3. 所有的老师都不必另外填写C表格可以和B表格协同衔接的日期了。
  4. Ketua Panitia完成B表格=完成自己和所有老师的C表格了。
  5. Ketua Panitia完成B表格=完成A表格的进度显示了。
科任老师:
仅需隐藏没有教导的科目的C表格页面即可。

Ketua Panitia:
仅需处理自己的B表格即可。

解放了:
  1. 所有人的时间、精力。
  2. 大大减少会议和信息碎片(一个老师教导不同科目,每个科目每个事项的每个日期不同话,老师们可能会崩溃的)
  3. 不必动手填写。
  4. 进一步自动化衔接协同。
  5. 简化新老师前来的准备工作。

解惑:
B表格,要统一处理还是个别处理较好?
  • 统一处理=全部人在同样档案,不同页面处理。个别处理就是个别有档案处理。
  • 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因为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不同能力,方法和策略就不同而已。

如果B表格是分开的,那老师们的C表格不就要从13个科目的B表格档案衔接和传输资料?
  • 是的。但又不需要手动处理。不必担心吧?

万一,万一B表格档案出问题了,怎么办?
  • 专心修复和处理B表格即可。所有衔接会自动协同对上(条件是:页面和档案命名,以及档案内容没有任何增删)

会议摘要列表?

会议摘要 (minit curai)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每当外出开会、工作坊或参与任何公事聚会都要准备的文件。

        现有的工作模式,是将重点记录后,打印出来,签名然后提交给学校管理层阅览。必要的话,就影印副本然后传送学校不同部门。

        早些日子,笔者尝试将这打印出来的部分,从自己打印转换到电邮学校办公室打印后,发现效果还不错。但最近有了新的想法。

        学校管理层,每每收到老师们打印的会议摘要,都要将纸本文档保存在文件夹中。这些保存工作,不论是自己还是负责老师处理都好,都会占据我们的工作空间和时间(纸本存档,占用办公室空间。动手处理,就占据时间)。

        有鉴于此,忽然想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将老师们提交的会议摘要,仅需打印一份,让领导层(通常是校长啦)阅览后,直接让全校老师签阅,之后直接存档。

        校长阅览后,直接就可以交代负责的副校长或负责老师处理了。任何疑问的话,在学校里的日常运作就是:直接询问前去开会的老师。

        这样的运作不是问题。但问题是:

  • 资源中心也要一份,因为是pusat sumber
  • 还是要动手费时处理桌面的纸本文件。
  • 其他老师要是缺席,调职还是什么的,就有遗漏的可能性发生。
  • 建立纸本的文件夹,又费时费力,还要处理很快就满的文件夹。
  • 纸本的会议摘要,要搜索起来又是一个麻烦。
所以,笔者这里想到,有没有办法,将需要提交的会议摘要,直接电子方式处理提交。但每当老师提交后=会议摘要直接透过列表 (list)的形式显示?
        为此,笔者特地询问不同群组和个别老师(学前班的,小学的,中学的)后,得出结论如下:
  1. 目前不适合:因为有的老师不习惯这样的转变。
  2. 学校已有类似共享的文件夹(云端硬盘如google drive方便老师们自己存档)。
  3. 可以进行,但需要清楚的执行方式。因为老师们都希望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
但个人的话,就不赞成采用共享云端硬盘/文件夹的方式了。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无法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找出文件、以及无法追究文件的踪迹(共享的云端硬盘或云端文件夹,无法有效显示文件踪迹:被删除或移除的话,25天后,复原无效。点击浏览参考文献链接
        所以,归纳以上询问(3个群组,9个不同源流层面的老师)后,笔者总结如下:
  • 做法必须是最简单的。
  • 提交后的会议摘要必须可以直接列表(list)显示不必重新整理。
  • 老师提交后必须自动显示不必另外整理的。
有鉴于此,笔者想提出使用谷歌表格提交会议摘要的想法。
  1. 会议摘要通常以word / doc格式显示。这些格式可以轻易转换PDF格式显示和提交。
  2. 会议摘要或有链接需要一并提交。
  3. 只要将收取会议摘要的谷歌表格,设计得精简,提交过程就会变得便捷。
  4. 提交后,收取的会议摘要就自动以列表方式显示,并且公开方便校内任何人阅览。(解决了人工和占据时间的问题)
这样做,解放了什么?创建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 解放空间:不再有太多文件夹在办公室内,不再有文件占据桌面。
  • 解放时间:可以过后阅览,可以自行斟酌阅览时间。善用时间碎片。
  • 解放人力:不必费力保存纸本文件。不必处理过去的文件。也不必传阅其他部门了。
  • 解放资源:纸张,墨汁、电脑保养工作,全部都被解放了。
  • 创建:校内历年会议摘要,方便阅览。(其实从来不是谁去看的问题,是要了解过去到现在的改变,以及找出头绪的过程而已)
  • 创建新的工作模式:可以透过人工智能的使用,再也不必逐份文件阅览,直接使用人工智能整理文件重点即可。
  • 创建便捷的提交模式:不必等打印,不必轮流打印机,不必抢电脑。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将会议摘要直接提交。
操作原理:
由于没有软件工程师的经历,所以未能使用任何database的想法或建设。但简单的操作原理如下:
  1. 建设谷歌表格。
  2. 谷歌表格建设后,将链接pin在学校群组或学校跳板或网页中备用。(最重要方便老师们找到,不然要怎样提交呢?)
  3. 表格内容设计要简约实用:仅需教师姓名、主办方(KPM / JPN/ PPD/ NGO)、会议/活动/工作坊日期、活动名称,以及提交格式即可。
  4. 会议/活动/工作坊名称,可以让老师直接依据信件输入。(另外一个建议是,可请管理员直接从学校活动日程中抄写在问卷中,这样老师可以直接drop down寻找)
  5. 提交的格式,可以是PDF以及链接(若有)
  6. 提交后的response页面,一般都是google sheet,将那google sheet的页面,直接设置在学校跳板或网页中即可。亦可将那sheet的页面,编制成为二维码放在教师手册里方便扫描阅览。
  7. 最后,别忘记在表格的文件夹(是的,每一份有提交附件的谷歌表格都有文件夹)设置内容共享为:任何人可阅览即可。

站在永续角度的看法:
  1. 即便离开了,谷歌表格可以继续使用。(哪里还有人会整理google drive内容了)
  2. 提交的会议摘要会自动更新。基本上,什么都不必做。阅览的人仅需点击提交的会议摘要链接即可直接阅览跟进了。
  3. 行政组再也不必逐个处理那些纸本的会议摘要了。
Well, 基本想法如上。到自己动手了,将会把每一个步骤都尝试截图方便制作指导。共享。


不点击,直接浏览:

Thursday, February 6, 2025

合理推敲离线PBD的ABC表格设置

挑战:如何简化老师们(包括我们自己的)C表格和B表格日期协同?(实在太多太繁杂了)。

在处理PBD的ABC表格时候,在想:要是在线的档案无法顺利衔接的话,有没有办法将档案变成离线版本呢?

离线版本的ABC表格/档案,基本准备工作步骤如下:
  1. 在学校最好的电脑中(这电脑就是档案伺服器,file server)开启一个文件夹。文件夹中另外开启2个文件夹。
  2. 大文件夹命名为ABC PBD。
  3. 大文件夹中第一个文件夹命名 BORANG B。
  4. 大文件夹中第二个文件夹命名BORANG C。
  5. 准备好1份正确的B表格。确认无误后,复制成为1个或13个档案。如果1个档案的话,里面包含13个科目的页面。如果是13个档案的话,就是每个科目1个档案。
  6. 点击这里浏览/下载B表格在BORANG B文件夹中备用
  7. 点击这里浏览/下载C表格在BORANG C 文件夹中备用
  8. 开启BORANG B离线档案
  9. 如果确认1个档案13个科目共用的话,不必怎样了。
  10. 如果确认13个档案供个别科目使用的话,删除其他科目后,复制13分B表格档案,适当命名备用。档案名字必须简洁精准。建议档案名称 BBC, BBM,BBI,BMM, BSN,以此类推。这是方便稍后的C表格衔接工作。
  11. 检查B表格的日期空间。任何重覆显示的,直接使用方程式定位衔接协同即可。
  12. B表格需要老师动手输入的,设置颜色标签方便科目主任处理。
  13. 准备1份C表格备用。每一份C表格内必须有13个科目的页面备用。
  14. 每一个C表格的页面=每一个科目的页面=每一个页面里面的日期都需要逐步衔接。
  15. 确认C表格中重覆显示的日期栏项。设立方程式直接从C表格中衔接协同,减低C表格对B表格的依赖,减轻电脑的运作负担。
  16. 在C表格中,开始逐页/逐个科目与B表格衔接。举例:C表格中的华语页面,就要与华语的B表格页面,逐项衔接。
  17. 随时测试衔接协同是否精确即可。任何错误,马上修订。
  18. 重覆步骤16,直至完成C表格中13个科目的页面衔接协同。
  19. 完成步骤18=每一个老师个人的C表格就有全校13个科目的日期衔接协同=没有教导的科目,可以直接隐藏起来。有教导的科目可以打印存档提交。
  20. 检查C表格无误后,即可依据学校老师人数复制C表格备用。
  21. 完成B表格和C表格备用后,设立备份工作(task)。可使用软件或程式,让电脑定期定时将大文件夹连同所有档案备份到云端或电脑或其他电脑中备用。
  22. 完成备份程序后,将大文件夹、B表格和C表格文件夹设置为共享。这样就可方便老师们透过学校内部网络(Local Area Network, LAN)直接在同样/不同电脑衔接开启和处理档案。
  23. 留意:倘若采用1份B表格档案的话,共享设置必须是任何人使用后都储存。
  24. 所有的B表格和C表格,都可以使用老师们个别的得力马电邮前面部分作为密码。这样或可有效阻止他人登入。但无法阻止他人删除档案。(这是离线工作的坏处之一)
  25. 教育老师们不必将档案带回家处理事首要工作。带档案回家处理的话,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参阅下方解说)

1个B表格档案的好坏处:
好处:方便。大家都一起同样档案工作。
好处:方便修改。同样档案13个页面比前去13个档案更方便。
坏处:危险。一不小心,动了档案页面。

13个B表格档案的好坏处:
好处:13个老师个别处理自己科目的资料。
好处: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资料。
好处:可以上锁。
坏处:需要前去13个档案进行修改。
坏处:档案数量增加=备份工作增加(但可以设置让电脑自己处理的)

离线工作与带档案回家的问题:
  1. 增加了电脑病毒传播的机会(虽然近年来都少听见电脑病毒的消息了)。
  2. 增加了B表格档案在家里增删事项的可能性。
  3. 增加了错误储存地点=影响C表格衔接途径=无法发挥功效。
  4. 最好方案:不带档案回家处理。
考验1:破坏王
  • 学校有破坏王的话,无法有效保护档案不被删除。安装deep freeze的话,影响档案更新工作。
  • 因为档案也会影响破坏王,估计破坏王不会没脑的进行破坏。除非精神有问题。

考验2:电脑保养与预防工作
  • 如何将大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自动定时定期备份到云端或电脑其他地方,以防不测?
  • 如何保养储存档案的电脑?防毒要更新,defragmentation要定期处理,要提升去SSD吗?要更换处理器吗?这些都可以交由ICT负责老师跟进即可。

考验3:修复
  • 有老师C表格档案损坏?不必修复,直接复制C表格档案给有关老师即可(所以必须由C表格的原有档案)
  • 有B表格损坏?必须可以直接提供B表格原有档案,命名方式必须与C表格所使用的衔接协同方程式同样,否则影响衔接。所以B表格的命名(档案也页面命名)都必须同意处理。

考验4:表格内的日期衔接和协同
  • 表格C和表格B的日期衔接必须有共识。什么日期可以重覆显示?显示在哪里?
  • 什么日期必须从B表格中衔接过来?

考验5:学校老师如何透过内部网络处理档案?
  • 可交由电脑公司技术人员处理共享档案设置。
  • 可透过LDP全体一起设置手提电脑与内部网络衔接。
  • 点击这里浏览基本离线档案共享步骤

考验6:学校档案的储存地点
  • 储存必须在D硬盘中。
  • 必须建造捷径(short cut)在桌面,这样方便用户也方便透过LAN登入的老师们使用。

考验7:新老师前来、有老师退休或转校
  • 新老师前来:复制C表格。隐藏没有教导的页面。
  • 老师退休:不再需要处理什么。
  • 老师转校:带走也没有意思。不必处理什么。

考验8:使用密码
  • 使用得力马电邮前面的密码,最大好处是档案的内容得以基本保护。但最大的坏处,是影响修补或检查的工作。

考验9:如何检查进度?
  • 将A表格中的内容,修改为可以看见全部B表格的内容衔接协同即可。(目前没有A表格内容档案)

考验5:如何保护B和C表格档案中的局部部分?
  • 使用excel的cell protection即可。这个必须是由管理员拥有而不是使用老师们的密码。这样可以保护档案内容结构不被影响=限制了老师们在B表格和C表格档案中可以工作的地方=减少影响

延伸阅读:
设立离线档案共享步骤:
  1. 在档案中,点击REVIEW
  2. 点击SHARE WORKBOOK
  3. 点击ALLOW MULTIPLE USER
  4. 点击TRACK USER (这个还不是重点,可有可无)
  5. 点击SAVE
点击阅览自动备份

Tuesday, February 4, 2025

生物学与工作流程

好久以前的生物学,有学习到细胞》器官》系统的过渡。这个运作原理和概念,套用在工作流程上,有过往而无不及之说。

举例:

要采集全级(举例10班级)的成绩分析,就要有10个班级的各班数据。就此思路推想,要有一个班级的数据,就要有每一个人的数据。

那,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做法就是:先成立班级数据的页面/空间、之后整合/汇集全部班级的数据、最后将全级的数据整理整合统计分析即可。

这里,向大家推介:1级10班级使用的Isu & Tindakan档案。

主要功能:

  1. 可直接采集10个班级,每个班级13个科目(极限的情况下),每年2次,每次至少50学生的数据。
  2. 可直接让10个班级的科任老师直接输入的介入计划(面对的问题、采取的行动/计划、开始日期、结束日期)4大范畴。10个班级的话= 4X10 X13 (一共520项介入资料)。
  3. 自动绘制10个班级(每个班级自动绘制13个科目的图表-graph),以及自动采集后自动绘制整个年级的13个科目图表。
  4. 让课程辅导老师直接在个别班级中标记辅导学生,方便统计人数以及跟进进度。
这一切的便利,取自于3大步骤:
  1. 老师可直接将已经输入在IDME的PBD资料直接依据科目拷贝粘贴即可。(所有图表、分析和统计都自动进行)
  2. 课程辅导老师标记有参与辅导班的孩子。
  3. 科目老师直接完成介入行动的4大范畴。
仅需完成这3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达到大大简化的数据处理工作。

这,才是简化老师们的工作(以及简化我们的工作-直接筹集每个年级的所有班级的数据和介入行动细则)

点击这里浏览或复制 Multi Class PBD Kelas 档案备用(强烈建议嵌入学校跳板备用)

Saturday, January 25, 2025

学校跳板样本-Switchboard Template

近日,和朋友讨论建设学校跳板的事情后。朋友点出了一个关键事项:如何协助朋友们,将建设学校跳板的工作减到最低?换句话说,如何协助有兴趣建设的朋友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一个近乎可以直接使用的学校跳板

有鉴于此,编者特此预备学校跳板样本,供大家使用。

使用方法:

  1. 登入谷歌得力马账户/学校得力马管理员/CM账户(视乎您要使用什么账户建设学校跳板)
  2. 点击学校跳板样本
  3. File > Make a copy > 决定您要储存的地点(建议 MyDrive > 开设一个名为 Switchboard SJKC XXX 的文件夹)> Make a copy
  4. 将跳板的设置定格为:编辑不能取消或转换权限、用户不能下载或打印。此举将保护学校跳板内容不会被任何编辑(例如其他人修订,也间接保护了学校跳板的全版内容)
  5. 学校跳板中有许多页面,每一个页面上方有一个档案的template。
  6. 仅需在页面中的template,如常复制,然后设置共享(建议勿让老师们下载或打印即可,减少非必要的打印工作)后,直接与老师们共享即可。
小小努力,冀望可以帮助大家早日将学校事务,进一步简化。大家加油。
(最新消息:1年级适应记录Kesediaan Murid Tahun 1,如今已加上1级多班的档案样本啦。)

要将这档案归纳为自己学校跳板使用也非常简单:
  1. 开启学校跳板样本 > 前去1年级学生页面 > 点击 T1 页面 > Multi Class Template > 确定要储存的地点(建议直接储存在学校跳板的Folder中)> Make a copy即可。
  2. 完成后,将1年级的档案链接与老师们共享(每班设置都是:1个班主任,1个国语老师,1个数学老师,1个科学老师)
  3. 将链接设定与老师们共享后,启动侦查功能备用。
  4. 将档案的链接,整理在自己学校跳板中。日后就可以直接查阅啦。

Wednesday, January 15, 2025

跳板的比喻

跳板Switchboard,顾名思义,就是方便行政和教师从某个点跳跃到另外一个点的平台。

            这个平台,采用的是Google Sheet,一开始是采用一份Google Sheet作为大门的设计。之后在不同的小页面中,设计各种小门。

            大门,是提供各种路牌,方向的入口。一般是设定为Menu页面。里面提供了各种需要管理的事项。

            每一个小页面,就是一项事情。例如,PBPPP是一页,SK@S是一页,STD4 PDPC是一页等等。

            当然,每一个小页面中,还可以有许多人的页面链接。

譬如:

            PBPPP是一个页面。学校若有100个老师的话,就有100个老师的名字,100个老师的名字就有100个档案。没有理由可以在一个小小页面中,容纳100个档案。但若是使用超文本链接(hyperlink)的话,就没有问题了。

            身为老师的,仅需找到PBPPP这个小页面,然后找出自己的名字,点击即可开启自己的档案了。

这样的管理方法,为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

  1. 以后都不必在 Google Drive中不同的文件夹跳跃了。
  2. 方便行政和老师搜索任何需要的个人档案。
  3. Google Sheet的页面,提供了依据学年年份保存超链接的可能。
  4. 所有老师仅需在线,找到大门,然后找出小门,即可找到自己的档案。
  5. 一举解决行政和老师不同系统或档案版本的问题。
  6. 一举解决电邮档案来回的问题。
  7. 一举突破限制老师在校内工作的瓶颈。
  8. 一举突破学校电脑老旧的问题(随时可以使用个人或其他器材处理工作了)
  9. 方便老师依据年份,找出各项工作的参照。
  10. 方便整理整体分析等工作(这需要跨Drive的链接,不是很容易)
        在设计上,档案的共享,仅是和教师个人有关。教师个人必须对有关的档案和资料负责。
        在安全和记录鉴查下,所有档案的进度都是自动记录在云端,随时可以查阅而不会有什么遗漏。
        在人为错误的情况下,随时可以undo任何版本。
        在记录教师进度的需要下,随时可以记录档案的动静,这样让我们大概看见档案的进度。
        所以,先造大门(大门可以是Google Site, Blog, Webpage等平台都可以),再造小门(各种页面)。老师们找到了大门(pin起来,在群组中,在浏览器中,在容易记得的网页中),再找小门,然后就找自己的档案即可。
        在脑神经学来看,这似乎与脑回路有点关系。我们当行政的,就好像在训练老师们找出各种工作的途径,简化有关途径,减轻老师们的脑力疲乏现象(在哪一个平台了?什么时候的信息了?什么期限了?哪一个档案了?等等)
        来临的星期一、二、三,小弟会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驻守以及分享建设学校跳板。不收取任何费用,不要任何证书,不需要任何纪念品。冀望小小的分享,对以后的行政和老师们,都有所帮忙就好。
        有兴趣的话,欢迎前来了解。
星期一:珠宝瓜拉光华小
星期二:怡保九洞华小
星期三:怡保育才华小

下午时段:抱歉,有所保留,未能传享啦。
    

重点介绍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记录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表格 样本即日起将透过 学生课堂评估/学习进度记录专页 传递。 特此告知 。(日后所有更新将在专页处理)            俗称rekod perkembangan murid (以前称为rekod transit)的东西。信息工艺TMK的部分,在年级...